日本最受囑目設計天王──水野學
毫無保留,公開打造暢銷品牌的成功祕訣
good design company是一家零商業機密的公司。我之所以辦得到,絕不是因為我比較特別。品味本身一點也不神祕,也不是只有特別的人才擁有的天分。了解方法,做好該做的事,花費需要的時間,每個人都能有品味。我想告訴各位的就是:我跟你擁有相同的品味,差別只在於怎麼去培養,怎麼去運用,以及怎麼去鍛鍊。————水野學
品味,是透過知識的累積,讓事物表現出最佳樣貌的能力。
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洞察,是創造價值、做出有效決策、提升工作精度的基礎。
好品味,是各行各業工作者的必備技能,更是企業成長的關鍵。
本書提供簡單步驟與有效的練習方法,不只能幫助讀者累績知識、提升品味,更能幫助讀者運用品味,提升工作能力,改善工作品質。為每一次的工作產出,創造全新的價值,讓每一次工作產出,都成為有品味的產出。
日常生活的品味練習
●分析經典商品的普世特質
●深入探索自己的喜好
●刻意改變日常規律
●每天花五分鐘逛書店
●把挑選衣服當成打造自我品牌的過程
名人推薦
洪震宇|作家、小旅行推動者、創意顧問
胡湘雲|台灣奧美集團首席創意長
水 野學 みずのまなぶ
創意總監
good design company代表取締役
慶應義塾大學特別客座副教授
1972年生於東京,畢業於多摩美術大學平面設計系。
1998年成立good design company,其設計理念強調除了美感,也要兼具銷售力。
工作內容涉及品牌打造的各個面向:從基本的商標、產品企劃、包裝,到室內設計、顧問等等。
主要作品有:
NTT Docomo iD、熊本縣官方吉祥物「熊本熊」、日本農林水產省CI、
UNIQLO「UT」、台灣7-11「7-SELECT」、Adidas、J-WAVE、
宇多田光「SINGLE COLLECTION VOL.2」「桜流し」、椎名林檎「林檎班」、
中川正七商店、久原本家、興和FLANDERS LINEN、ANA「travel Smap」
TOKYO SMART DRIVER、VERY╳Bridgestone聯名自行車「HYDEE. B」「HYDEE. II」等。
Preface 先累積不同凡行,才有不同凡想 洪震宇
Prologue 品味並非與生俱來
Part 1 品味的定義
品味,是讓無法數值化的現象,表現出最佳的樣貌
第一步是了解「什麼是普通」
孩子們天生懂得展現「品味」
美術教育妨礙了「品味」的培養
Part 2 「好品味」被視為一種必要技能的時代
品味好壞攸關個人及企業存亡的時代
時代需要「下一個利休」
當技術的發展到達極限,緊接而來就是品味的時代
新事物的傳布曠日廢時
日本企業的商品為何缺乏品味?
日本企業需要創意總監
「經營者的品味」代表企業的根本
創意總監是企業的醫生
無論從事什麼行業都需要品味
Part 3 「品味」,從「知識」開始
無論從事什麼工作,「無知」都是不利的
別再等待靈感,去累積知識吧!
創新是知識與知識相乘
品味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洞察
客觀知識的多寡決定了品味的好壞
Part 4 運用「品味」提升工作品質
「流行」不等於「有品味」
三個能夠增加知識的有效步驟
以品味做出選擇及決定
如果你負責研發巧克力商品……
知識純度越高,產出的精度也越高
以知識作為提供給消費者的附加價值
提升產出精度,讓商品呈現最佳的狀態
以品味評估知識、決定產出
Part 5 培養「品味」,以提升工作能力
提升品味就等於提升工作能力
企劃書是為了介紹知識、故事、價值,而寫給讓消費的信
深入挖掘消費者的「偏好」,轉化成有品味的產出
下判斷時,不依賴感覺,改用具體的知識
即使是「小眾的品味」,也能作為工作的軸心
刻意改變日常規律,練習打破成見框架
每日花五分鐘逛書店,檢視吸引你目光的事物
找回年少時的天真感性
與人生前輩交談,提升品味的檔次
利用「挑衣服」練習客觀看待自己,讓自己呈現最佳狀態
Epilogue 「品味」就在每個人心裡
Preface 先累積不同凡行,才有不同凡想 洪震宇
Prologue 品味並非與生俱來
Part 1 品味的定義
品味,是讓無法數值化的現象,表現出最佳的樣貌
第一步是了解「什麼是普通」
孩子們天生懂得展現「品味」
美術教育妨礙了「品味」的培養
Part 2 「好品味」被視為一種必要技能的時代
品味好壞攸關個人及企業存亡的時代
時代需要「下一個利休」
當技術的發展到達極限,緊接而來就是品味的時代
新事物的傳布曠日廢時
日本企業的商品為何缺乏品味?
日本企業需要創意總監
「經營者的品味」代表企業的根本
創意總監是企業的醫生
無論從事什麼行業都需要品味
Part 3 「品味」,從「知識」開始
無論從事什麼工作,「無知」都是不利的
別再等待靈感,去累積知識吧!
創新是知識與知識相乘
品味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洞察
客觀知識的多寡決定了品味的好壞
Part 4 運用「品味」提升工作品質
「流行」不等於「有品味」
三個能夠增加知識的有效步驟
以品味做出選擇及決定
如果你負責研發巧克力商品……
知識純度越高,產出的精度也越高
以知識作為提供給消費者的附加價值
提升產出精度,讓商品呈現最佳的狀態
以品味評估知識、決定產出
Part 5 培養「品味」,以提升工作能力
提升品味就等於提升工作能力
企劃書是為了介紹知識、故事、價值,而寫給讓消費的信
深入挖掘消費者的「偏好」,轉化成有品味的產出
下判斷時,不依賴感覺,改用具體的知識
即使是「小眾的品味」,也能作為工作的軸心
刻意改變日常規律,練習打破成見框架
每日花五分鐘逛書店,檢視吸引你目光的事物
找回年少時的天真感性
與人生前輩交談,提升品味的檔次
利用「挑衣服」練習客觀看待自己,讓自己呈現最佳狀態
Epilogue 「品味」就在每個人心裡
品味並非與生俱來
通常我都很乾脆地公開一切。
比方說,只要有人問我:NTTDocomo的品牌──「iD」是怎麼產生的?「熊本熊」為什麼是黑熊?我都會照實回答。
在接受採訪時,只要被問到怎麼產生創意?怎麼創作?我總是知無不言。至於當中的本質以及具體步驟,也會在演講或大學課堂上詳細解說。此外,我也撰寫相關書籍,面對業主時,即使對方不主動開口,我也會毫不保留地傾囊相授。
換句話說,good design company是一家「零商業機密」的公司。
如果說我像個「開發商品的創意盒」,我很樂意把擁有的一切全部倒出來,攤在陽光下。
盒子裡裝的都是很實用的東西,只要了解方法,做了該做的事,花費一定的時間,任何人都能學會。
我之所以辦得到,並不是因為我比較特別。
然而,外界似乎總是有所誤解。
「我懂水野老師的意思。不過,要想出這麼厲害的企劃還是需要品味吧?希望你教教我,怎麼樣才能擁有靈感和品味。」
不知道為什麼,很多人都這麼想。
大家都以為在我這個空蕩蕩的盒底,應該還暗藏一件閃閃發亮的物品──品味。
無論我提出多少方法或理論,甚至向所有人展示空無一物的盒底,還是無法解開這個誤會。
「雖然您這麼說,但終究還是品味的問題吧?」
眾人異口同聲,似乎認為「品味」就像魔法石,不時會變成透明,潛藏在我的方法或理論之後,是一團解不開的謎。
我在慶應義塾大學環境情報學部擔任特聘副教授,有一次跟學生談到「偏向某種風格的分類法」,這個方法在《Output的開關》這本書中也曾出現過,是為了打造暢銷商品特別開發的,內容指出所有暢銷商品都有一個共通點,就是具備了這項產品該有的樣子(或稱為觸發物),才能緊緊抓住人心;為了確實掌握可以刺激銷售的觸發物,一個有效的方法,就是利用「偏向某種風格」的概念將產品歸納分類。
如過是熊本的熊,應該是偏向蝦夷棕熊的「日式風格」?還是像泰迪熊那種「西洋風格」?
如果是日式風格的熊,「色彩風格」呢?
我經常以熊本熊為例,向學生詳細解釋這個方法,但下課後學生還是會問我各種問題。
「如果正在思考一些比較新奇或有趣的企劃,採用『偏向某種風格的分類』不會很奇怪嗎?」
「我打算提出沒有人見過、全新概念的企劃,如果硬要套用『偏向某種風格的分類』加以歸納,和現有的想法對照,實在是很勉強。」
「我想知道的不是怎麼用頭腦分類或思考,請告訴我們怎樣才能擁有品味,才會產生靈感。」
看著他們,我深刻地體會,「品味正是一切問題的根源」。
這些人的心中都存在著一個難以撼動的大前提──令人眼睛一亮的產出(Output),必定來自於前所未見的事物,而且這樣的事物,只會來自於因品味而生的啟發,
我所指導的學生大多素質良好,學習意願強烈。從不請假,上課時會認真筆記的學生不在少數,也有不少人下課後會留下來問問題,相當用功。照理說,我的話他們應該都聽進去了,結果卻還是一樣。
課堂上我會告訴他們:「新奇的企劃未必等於暢銷的企劃。」
重點並不是要做出前所未見的企劃,就算是前所未見,如果不能「命中」目標族群,就不是社會大眾需要的企畫。另一方面,即使一開始只是「有點意思」的點子,經過仔細地調整,也可能成為不同凡響的新奇企劃。重要的不是點子,而是「精準度」。